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,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。由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,又被称为“富贵癌”。2020年数据显示,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、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5位,疾病负担沉重。近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团队在《全球健康杂志》发表研究,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现状存在差异,呈现中部和西部地区发病率增加、死亡率上升趋势。

“大肠外科手术量比以前翻了10倍”
这项最新研究首次全面回顾了过去近50年(1972~2020年),我国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。整体上看,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增速放缓、死亡率呈小幅下降趋势。由于地域辽阔,我国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资源存在差异,也使不同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情况不同。从经济区域来看,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有所增加,东部地区增加趋势放缓,东北地区有所下降;在死亡率方面,西部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、中部地区略有上升,东部和东北地区均处于下降趋势。
“这一研究结果与临床情况基本相符。”四川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主任医师刘超说。近年来,大肠外科门诊患者数量明显增多,手术量大幅增加,住院部常常“一床难求”。“就拿四川省肿瘤医院来说,从前大肠外科只是外科中的一个组,一年手术量约100多台,每周不超过7台。如今,大肠外科已成为一个独立科室,一年要完成超1000台手术,比以前翻了10倍,仅去年手术量就超1300多台。”刘超告诉记者,一方面是医院在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知名度不断提升,有更多患者前来就诊,但究其根本,与中西部地区患者数量增加有关。不过,随着我国结直肠癌治疗水平的提高,近年来死亡率有缓慢降低趋势,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。在刘超接诊的肠癌患者中,大多来自云贵川三省。数据显示,结直肠癌发病率在云南恶性肿瘤中居第二位,在湖南和贵州居第三位。其中在湖南省,结直肠癌发病率在近5年由第5位升至第3位;四川的患者数量也在逐年升高,每年约有2万新发患者。
刘超说,通常经济发达地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会增加,这些地方的居民饮食精细,追求口感刺激,会影响肠道功能,引发肠道病变。随着健康意识提升,很多人已从“吃得好”向“吃得健康”转变,这可能是研究显示东部地区发病率增加趋势放缓的原因之一。
症状隐匿,确诊即中晚期
这项最新研究中,研究人员确定了16个与我国结直肠癌有关的危险因素。其中,高体重指数[BMI=体重(千克)除以身高(米)的平方]、吸烟、饮酒和情绪管理不良与患病风险增加相关;常运动和多吃蔬菜与患病风险降低有关。
在我国中西部地区,饮食的影响显而易见。刘超称,过去,中西部居民的饮食以水果、蔬菜、谷物等为主,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。近年,随着经济发展、生活水平改善,人们摄入大量红肉和加工食品,饮食结构逐渐偏向高脂肪、高蛋白、高糖、低纤维素的“三高一低”模式。过多摄入高蛋白、高脂肪,易在肠道通过细菌分化产生毒素,诱发肠癌;同时还容易增加肠道内的胆汁酸分泌,对肠黏膜造成刺激和损害。另外,人们吃得过精、肠道蠕动过缓,会使粪便在肠内驻留过久,导致致癌物质聚集,日积月累引发肠道细胞恶变。此外,中西部地区如四川、湖南、湖北有吃熏肉腊肠等的习惯,这也是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的诱因。
刘超进一步称,国人对于结直肠癌早筛、早诊、早治的认识不足,尤其是中西部居民,往往在需要检查某种疾病时才查体。根据《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》,国内不知晓结直肠癌筛查方法的人占84.9%,没做过肠镜的人占97.4%。有研究显示,95%的体检漏掉了肠癌筛查。另外有60%的人对内镜检查存在顾虑,其中80%顾虑者主要担忧检查的不适感。刘超对记者说,门诊中,很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,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了解结直肠癌的风险因素,更不用说知晓肠癌早筛的重要性。不少人一直到出现腹痛、便血等明显不适才就医,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。
我国结直肠癌经济负担高。一旦病情发展到中晚期,患者的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加,给个人、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有人算过一笔账,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治疗费约2万元,但晚期治疗费则超25万元。与此同时,结直肠癌还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。比如患者的肿瘤距离肛门近,就必须切除肛门,这意味着其术后要终生通过体外塑料袋排便。“失肛”人群随身带着粪袋,不仅是正常的衣食住行面临很大困扰,更关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尊严。
重视早筛,做好三级预防
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,所有恶性肿瘤中,有三种肿瘤应开展群众筛查:结直肠癌、乳腺癌、宫颈癌,其中效果最好的是结直肠癌。2020年《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》显示,目前Ⅰ/Ⅱ期患者5年生存率平均可达90%、Ⅲ期患者可达71%,但若到Ⅳ期才确诊,患者5年生存率将降至14%。刘超称,要想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,需做好三级预防。
一级预防,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发病诱因。刘超建议采取“肠道友好”饮食方案,帮助肠道排除毒素、生长有益菌,改善肠道功能。如可多吃新鲜水果、蔬菜等含丰富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;少吃红肉和烟熏腌制的深加工肉制品;戒烟限酒。同时,积极参加体育运动。运动可增强肠道蠕动功能,促进排便,还有助于减肥、促进睡眠以及增加人体免疫力,间接地减少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。
二级预防,早筛、早诊、早治降低发病和死亡风险。“95%以上的结直肠癌由小息肉发展而来,而肠道内小息肉一般要经过5~15年才会演变为恶性肿瘤,早发现、早治疗可将这一恶性肿瘤扼杀在摇篮中。”刘超说。筛查结直肠癌可先做肛门指检,超半数大肠癌发生在直肠,70%~80%的直肠癌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;粪便隐血试验则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。目前,国内外大部分指南或专家共识推荐的筛查“金标准”还是结肠镜检查。若出现下列情况,建议做结肠镜:45岁以上人群,尤其是长期高蛋白、高脂肪饮食者以及酗酒者;大便变细变形;有便血、黑便等症状,或长期大便潜血试验阳性;慢性便秘久治不愈;腹泻或者大便次数多、不成形;长期腹痛、腹胀;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、消瘦;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包块;有结直肠息肉家族史的人群等。
三级预防,规范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、延长生存期。如果结直肠癌已是中晚期,应通过正规、科学、合理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,改善生活质量。刘超强调,近年来肠癌的治疗方法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,使患者的治愈率提高、生存期明显延长。提高全民防癌意识、将关口前移,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。▲